企业转型升级
美食 2025-04-05 15:14:24 510 0
王充曰:夫圣犹贤也,人之殊者谓之圣,则圣贤小大之称,非绝殊之名也。
(17)之所以如此,我认为,《性自命出》的作者,深得于礼乐之教尤其是乐教,由乐教对情的体认和陶冶,深入人性与人心的作用原理,从而转出性-情-道的主张和基于情的教化之道。君子之道,焉可诬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圣人乎!(《论语?子张》) 朱子于此章颇为用力。
人的至德,乃是道的凝聚之处,亦即工夫的落脚处。所谓色难,即事亲时的愉色和婉容,这是出于内在的爱意的。注释: ①此据《史记?仲尼弟子列传》,一说少孔子三十五岁(《孔子家语?七十二弟子解》)。我们倾向于《汉志》的说法。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强的主张。
……但这一系,事实上也就是子游氏之儒。很可能,子游、公孙尼子、子思就是一系。心呢,没有智慧的心所起的念头也无非是造业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说,阎浮众生,举心动念,无非是罪,无非是业,就是讲众生的心总是在造业。
反之,佛教认为,如果我们在这一期生命中得不到解脱,死亡后并非等于零,还会再次在烦恼中投生,这就叫做生,即获得新一期生命。就是说,因为佛陀彻底觉悟了生死本性空,所以他不沉沦于生死苦海,这叫做不住生死。菩提达摩祖师所说的外息诸缘,内心无喘,心如墙壁,可以入道,其中外息诸缘指除掉对外相的种种攀缘心。这听起来挺简单,了无深意。
《华严经》还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,说这个世界就像帝释天的宫殿一样,光光交映,无穷无尽。接下来我们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和冯老师互动。
第二个问题,就是您刚才讲到的圆融,当一个人明了出世间上上因果过后,他就进入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的世界,那是一个非常圆融具足、无分别的宇宙。不知您认不认可波粒二象性的说法?由此我想到,慧能讲的性相不二是不是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?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。这宝殿顶上有一张巨大的摩尼网,网上有很多有由纵横交错的网线形成的结,每个结上都系有一颗摩尼宝珠,每颗摩尼宝珠都内外莹澈、光芒四射。这种不可思议的熏习与变化也是主客一体的,也可以说是打破了第六识层面粗显的二元对立世界显现的境界。
从佛陀逆顺观察十二因缘开展与还灭过程,我们就知道佛教的核心是迷悟、是智识,是要让众生转迷成悟、转识成智,因此佛教不是有些人歪曲的迷信,而是一种智慧的教育。如果按照观的动词义来看,这因果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经过定慧修行觉悟以后所观到的。这个相,坦白地说,不是佛教所说的实相,还是人的肉眼和天眼所看到的幻象。佛教告诉我们,人的肉体虽然有生老病死,但它死后并非等于零,而是加入了其他生命的组合过程之中,它的能量是守恒的。
为什么呢?因为无论是悟了道的圣贤,还是没有悟道的凡夫,妄谈因果都是有问题的。佛教称这种人叫行尸走肉,虽然有个身体,而不能发现、实现它应有的价值与意义。
佛陀是怎么观照出世间因果的呢?他是通过逆观十二因缘的方法来观照的。胎儿最先接触是母胎,母亲的胎就是胎儿生活的世界,所以母亲的冷暖寒热会给胎儿直接带来影响。
阿难有个很大的优点,就是记忆力非常好,加上他长期做佛陀的侍者,所以佛陀的经典基本上都是阿难诵出来的。十世古今,始终不离于当念。营员2:冯老师您好,感谢冯老师的精彩、可以说是高屋建瓴的演讲。今天我讲的题目是《佛教的因果观》。而要远离对身体的执著,就必须灭掉无明。我的第一个问题是,您讲到现代的物理学越来越接近佛教的因果观,我个人也认可这个观点。
这既有层次的不同,也有性质的不同。恶慧不能知,藏即赖耶识。
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这几句话的内容。触必然带来感受,受就是感受。
如果众生在受这个阶段不能够得到解脱,不能从苦、乐、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的执著中解脱出来,胎儿就会进一步贪乐厌苦,于是就走向了爱。主持人:看来这位同学是有备而来,经过了精心的准备,确实是有点专业。
这个是大家都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想得到的,好像也很简单,没有什么深意。佛教的缘起性空的人生观恰恰能够对治这两种错误的人生观:首先,它远离了断见的人生观,避免了人在开展生命的过程中走向无意义或紧张、急躁。但事实如何呢?胡塞尔借以进行这三阶段还原的基础是理性,也就是说,他是在理性的世界里面,借助于逻辑思维的方式走向现象学直观的世界的。又譬如,我们今天来到华严寺的法堂,能够听这堂课,这是果。
所以,如果我们一定要说佛教讲阿赖耶识是一个实体,必须有一个限制,即这是佛陀随顺众生凡夫见讲的阿赖耶识,而不是究竟意义上的阿赖耶识另一方面,每一颗宝珠的光影都与其余所有宝珠的光影互相摄入,交参无碍,构成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摄一切,一切摄一的圆融无碍关系。
而现在世的爱、取、有又作为三因,又引申出未来世的生和老死两果。十世古今,始终不离于当念。
比如说,为什么我们见到有的人会觉得一见如故呢?佛教说,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跟对方一致。又譬如,我们今天来到华严寺的法堂,能够听这堂课,这是果。
六道轮回的本质是什么?这就是第二个问题要说的世间因果的内容。在一个月之前,非常有幸听到您讲的《金刚经》,所以也非常想结识您。这是与声闻、缘觉的涅槃相对而说的,声闻、缘觉在生死外寻找并偏执于涅槃,从中道的角度来讲是有执着,因此他们证得的是有住涅槃。第二个问题,就是您刚才讲到的圆融,当一个人明了出世间上上因果过后,他就进入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的世界,那是一个非常圆融具足、无分别的宇宙。
这样的佛教因果观有什么意义呢?首先,它避免了断见人生观的过失。有一次,佛陀开示说因果法甚难甚难,阿难就说,我看因果法没什么难的,我已经会了。
祝愿大家都能够成为佛菩萨。根本原因在哪里?根本原因在于,科学始终是用分别识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的结论。
这个题目既深且广,因为它与日常的因果观、科学因果观和哲学的因果观有性质上的不同,所以初学者理解起来可能有一些困难。为什么?因为因果观是佛教得以建立的根本基础。